Skip to content

统计信息:字数 46699 阅读94分钟

# 宏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基础

2024年8月学习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J411i7ip/?vd_source=2d5bdee7ea59486ed4aa4a9b10020224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PKU-1205962805

主讲:唐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

经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从整体上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

1,掌握宏观经济学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工具。

2,基本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3,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作用机理,以及预期的效果进行理性的分析。

参考资料:

弗兰克,伯南克,《宏观经济学原理》

韦尔,《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芬斯特拉,泰勒,《国际宏观经济学》

1.导论

宏观经济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反映大环境变化。各种新闻媒体也有很多名词,我们需要通过这些名词分析背后的经济学规律。

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模式、基础货币 M1 M2、CPI、PMI、汇率制度、资本账户

2.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 GDP)Gross 总计的;Domestic 国内的

GDP 最早是 1934年美国提出的。

GDP:​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给定时间内新增的最终产品和最终服务的总价值。​

  • 对象:产品和服务:产品有物理形态(电脑);服务没有物理形态(音乐会)

  • 最终:不计入中间产品过程(生鸡蛋、煮鸡蛋、茶叶蛋、松花蛋,只记录最终产品)

  • 范围:国内:国境内的产出(在中国在美国人产出,也算中国GDP),对居民国籍无限制

  • 给定时期:只计算当时的价格,不算之前产品的价格(不算乾隆的古玩,二手房拍卖行等)这个计入到一次销售的GDP,不能计入现在的 GDP

  • 市场价值:某个产品价格存在区间,按照市场公允价值进行计算,通常是最低价格(例如同一瓶水卖价2-5元,按照2元计算)

我们预计这些产品和服务会在市场上出售,用每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来进行加总。

总结,满足四个条件的就能计入 GDP

1、是不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 ?

2、产品服务是不是最终形态 ?

3、是不是在中国的境内实现的产出?

4、活动的时间加以限定 ,是不是当下或者当期的产出 ?

3.从支出角度看GDP

从支出的角度看 GDP

GDP 是产品和服务的总和,从谁付钱购买,即支出的角度看。

GDP 是以下三种需求的总和 = 最终消费 + 投资 + 净出口(总出口-总进口=净出口)

最终消费

消费品就是一种可以**直接消费**,来获得满足感的产出,产品和服务都记录在内。

2016 年在 GDP 中占比 53.6%

居民消费 (2016 年在 GDP 中占比 39.4%)

政府消费 (2016 年在 GDP 中占比 14.3%)

从生产行业的角度看 GDP

投资

  • 投资方面的文出,是用于增加或者是更换生产性资本的支出。

  • 不包括金融投资。例如:股票是投资现存生产资本,不构成 GDP 中的投资。——政府的目标是 GDP 增加,股市增加和政府 GDP 无关,所以政策制定可能和股市涨跌无关。

  • 形成或者著换现有的生产性资本才作为投资。

净出口

净出口 = 中国的出口 - 中国的进口,衡量中国境外的需求

---

从生产行业角度看 GDP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目前我国第一产业 5%,第二产业 40%,第三产业 55%(2016年数据),说明第三产业占比逐步增加

GDP度量中的问题

GDP 只衡量了一国经济福利的一部分,未包括非市场经济活动。

1、如果经济活动,没有在市场上形成交易和价格,那么无法统计到GDP——例如志愿活动,也获得了满足感,但是没有对应的交易和价格,所以不计入 GDP 中。

2、消解人们破坏性行为的经济活动,计入GDP,会夸真正的产出和经济蛋利。例如某个城市的河水被燃油污染了,政府请环保公司清理河水,花费了一定的开支。在统计 GDP 会计算这部分开支,只是把环境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所以没有增加真正的经济福利。

3、GDP 只衡量了一国经济昼利的一部分。GDP是一个总体的衡量,不考虑产出中的实际的分配。无论分配是否均衡,总体的GDP只能是反映一个总体的经济发展的水平。

4.价格指数

1、通货膨胀

通俗解释:货币数量变多膨胀了,货币贬值。

经济学定义:总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总体:单一产品价格的上升,通常只是相对价格的变化,不构成通货膨胀。只有总体产品价格上升,才是通货膨胀。

总体物价水平上升,是一个衡量总体价格的指数。

2、价格指数计算步骤

1、选择一组产品和服务,选择一个基准日期(基期,开始日期)

2、算出在基期价格下购买这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基期成本 ,

3、算出在第 t 期价格下购买这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t 期成本 ,

4、计算价格指数。基期的价格指数是 100.

例子:如何计算早餐价格指数?

一组产品和服务:3个包子+1杯咖啡,基准日期是 2020年

2020年的成本是 10元,2024年成本是20元,那么2024年的早餐价格指数就是 200. 价格指数的含义:2024年比基准的 2020年,早餐价格贵了100%。

其他重要的价格指数

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般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价格是市场零售价格。

GDP 平减指数:一国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价格是市场零售价格。

CPI 包括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可能是本国产品,或者外国产品,例如美国制造的苹果电脑,这部分不计入 GDP 指数。

GDP 平减指数包括本国生产的所有服务,可能不是本国消费者使用的部分,例如中国生产了C919出口到国外,这部分不计入 CPI 指数。

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包括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是出厂价格,衡量了企业在批发环节价格变动的情况。

总结:​

价格指数的概念和构造

价格指数包含的产品和服务

用什么价格计算价格指数

5.价格指数的运用

GDP 平减指数的应用

名义 GDP:把今年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在当下价格的总成本或者市场价值,称为名义GDP,包含了价格变动的GDP。

实际 GDP:基期价格下的,成本或者市场价值称为实际GDP,不包含价格变动的影响。

GDP 平减指数帮助我们把名义 GDP 转化成实际 GDP ,用2018 年的实际 GDP 和2017 年的实际 GDP 相比 ,可计算出GDP 增长率。名义 GDP 容易计算。

CPI 通货膨胀率

中国通胀率 1988、1994年较大两次,都是15%左右,和对应市场经济中价格闯关政策有关。

2000-2016年通货膨胀率比较稳定,在 3%-5%之间。2020年的通胀率也比较高。通过历史的通胀变动情况,也指导了我们如何规划分配资产。

通货膨胀的代价:​

1、给市场分析带来噪音:在市场经济分析中,价格很重要。通货膨胀会给价格加入很多噪音(某个价格是通货膨胀造成的,还是供需关系造成的变动,这就是噪音)。某个产品价格上涨,是单一产品的价格上涨,还是总体产品的通货膨胀造成的?

2、鞋底磨损的成本:早期没有电子银行时,人们需要频繁到银行处理业务,控制现金持有量,减少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走路造成鞋底磨损,以及损耗的时间成本,都是通货膨胀的代价。所以,要控制现金持有量。

3、财富从债权人转换到债务人。通货膨胀会减少债权人手中持有的现金,会稀释债务人手中的贷款。

总结

计算真实的经济产出的增长

计算通货膨胀率

把各种名义变量的变化,转化成实际量的变化

6.就业

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

就业数据的收集

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 12 万户城镇家庭 ( 本地人口 + 外来人口 ) ,这些家庭中每个 16 周岁及以上的人都被分为三类 :

1、就业人口:指在上一周有全职工作或者是兼职工作,或者是现在在休假或者哲时离职的人。只要工作最少1个小时就称为兼职。

2、失业人口:上一周没有工作,而且最近三个月找过工作的人。

3、非劳动力:上一周没有就业,而且最近三个月没有找过工作的人。(包括年龄超过16岁的学生,或者有劳动能力没有劳动意愿的人)

2016年这三类人口的数据是:5.7亿,0.3亿,4亿。

  • 劳动年龄人口:16岁及以上所有年龄的人口。一共10亿劳动年龄人口。

  • 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的人,就是就业人口+失业人口。

  • 劳动参与率:劳动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表示有劳动能力的人群中,多少人有意愿参与劳动。

  •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人口,表示有意愿劳动的人中,多少人没有工作。​

7.失业的不同种类

学习:失业的不同种类,如何分析失业率

失业的种类(三类):​

  • 摩擦性失业:劳工和雇主的匹配过程中出现的短期失业。存在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劳工,也存在不同需求和能力的雇主,所以存在摩擦性失业。主要是单个劳工和雇主找工作换工作期间的失业。

  • 结构性失业:在经济总体产量正常的情况下存在的长期失业。原因:1、劳工的技能和空缺的职位之间出现了长期的不匹配。主要是衰退行业中的工人,煤矿工人,马车工人等。2、劳工市场的结构性特征 : 工会、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对芳工市场的管制、收视等(例如教师需要教师资格证,医生资格证,很多人有技能但是没有证书,无法完成就业)

  • 周期性失业:在经济衰退期间出现的失业(例如经济衰退期间,旅游业开工不足)

在市场经济中,因为不可避免的摩擦性失业,所以零失业是不存在的。

**自然失业率:​**NRU = (失业人口- 周期性失业人口)/劳动人口。“自然”所在现有社会经济制度下,排除萧条和过度繁荣的影响,我们应该观察到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个概念,我们不关首其准确的数值,其数值可能变化。

失业率的数据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

  • 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失业水平为 6.6%

  •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平均失业水平为 5.5%

  • 全球平均失业率 5.7

  • 结论:5-6之间是一个正常的水平

8.历史观察与问题

第二部分:经济增长

不同国家经济增长数据:二战后到现在,美国年均 GDP 实际增长率 2.1%,中国年均 GDP 实际增长率 5.8%。虽然增长率看起来差的不多,但是指数增长,实际增长很大。

以个人收入为例,年收入增长率在指数倍率下,增长很大。

工业革命开始,英国GDP基数大于美国GDP,但是增长率小于美国。现在美国的 GDP 就大于英国 GDP。

在工业革命前的1000年里,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都比较稳定(都是农业生产);在工业革命后,短时间内经济增长飞速发展,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实际效率。

总结:从几千年的历史 GDP 发展中看出

1、工业革命前,全世界的人均产出没有基本增长

2、工业革命后,人均产出有持续增长,增长的分布很不均匀。若干发达国家人均产出趋同。若干第三世界国家产出较低。

后面会分析为什么出现这个经济现象

9.生产要素的作用

经济增长的要素:生产资本(机器)+人力资源(劳动力)+自然资源(铁矿石,土地)

用一个理财公司为例:生产资本是计算机,人力资本是理财经理,自然资源是土地(房租)

不断积累生产资本(计算机),能否带来人均产出的增长?

从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生产资本增加,生产资本的增量是线性增加的;产出先快速增加,然后逐步放缓,也就是边际效应

所以,给一个劳动力配置更多的资本,带来的经济增长会逐渐变慢,不是根本的方法。

结论:​索罗 - 斯旺模型

由美国经济家索罗,和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在 1956 年各自独立构造了该模型。

  • 随着投入的人均资本增加,资本市来的额外产出 ( 边际产出 ) 逐步减少。

  • 同时和资本成本以固定速度增加。

  • 最终对资本的投资无法得到正回报。

  • 资本积累,本身不能成为长期中增长的动力。

  • 同理,所有回报递减的投入要素,都不能成为增长的来源。

10.技术与效率

在索罗-斯旺模型中 ,排除了资本等要素积累后 ,长期增长来源,就是经济中对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一个经济体或者企业全部生产要素的效率,衡量技术与效率的水平。

全要素生产率 TFP = 科技技术 + 制度效率

一个企业为了利润进行创新,驱动了经济的长期增长。

发达国家,经济创新在于很尖端科技的创新。发展中国家,并不在于尖端科技的创新,而在于科技的转化(积累原始资本,缩小差距)。

经济增长根本性因素:

  • 制度:不同殖民地的经济制度不同(例如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气候宜居,英国把一部分技术进行转移,美国有一部分的加工业;非洲也有殖民地,但是气候较差,只有奴隶贸易,没有规模化的加工业等)

  • 地理:沿海地区交通成本低,有利于经济发展。

  •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很丰富的国家,依靠单一的资源生产满足需求,不利于整体的经济发展(荷兰病)资源集中会去产业化,短期内对国家的经济有推动作用,中长期会对国家的效率和技术产生落后

  • 文化:信任诚信,对商业发展和交易起正向作用。国内的投资不过山海关。国际上,非洲沿海区域奴隶贩卖,缺乏信任,经济欠发展。非洲内陆地区很少奴隶贩卖,所以人与人之间信任好,地理不佳反而发展较好。

总结:​

全要素生产率:利用各种各样的要素进行生产的效率,就是科技创新和制度效率的总和。​

发达国家来源于创新,发展中国家来源于向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的过程。​

Michael 思考:个人发展,需要哪些要素?

  • 生产要素:手机电脑 GPT 等工具,可以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投入过多存在边际成本。——适当投入,发挥 90%的作用

  • 先天资源:与生俱来的物质资源和人际资源——尽量利用

  • 科学技术:个人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提高个人的技能

  • 制度效率:个人的经济生活习惯——良好的投资理财习惯,诚信交易原则

11.对增长理论的总结

经济增长的来源

  • 生产资本:生产资本不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来源,存在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效应。

  • 人力资本:在其他要素固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的产出也是边际递减的(例如招聘100人,或者小公司招博士)

  • 自然资源:在前期推动经济增长,后期阻碍经济增长

  • 全要素生产率:中长期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科学技术+制度效率)

不同国家的策略:

  • 发达国家:技术创新

  • 发展中国家:吸收新的技术,自主创新;改善现有的社会经济制度

(对个人的策略:优秀的人学习新的技术,普通人,学习优秀的人的习惯和技术)

用上面的结论,解释历史上经济增长的过程:

  • 工业革命前,是农耕时代,技术几千年没有突破性进展,所以个人生产率没有指数增加。工业革命后,技术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发展,人均生产力出现了提升。社会制度发生了变革,法律的完善,公司税务财务管理的完善,也提高了经济体创造财富的能力。

  • 每个国家发展的不均匀不同原因:技术和制度的传播,存在这一定阻力(殖民者禁止非洲种植园)。知识和技能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本(非洲人也不会使用电脑),这就进一步阻碍了技术的发展。制度也会影响技术的传播(对专利的保护程度)。

  • 某些发达国家趋同原因:一些发达国家使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很接近。

12.经济波动

第三部分:经济波动和财政政策

历史上,二战过后,美国的实际人均 GDP 逐步上升,存在波动。中国从 1980 到 2017年,实际人均 GDP 增长了 26倍。

---

GDP 短期波动的原因

  • 有些行业和周期紧密相关:经济繁荣时,钢铁有色、建筑装修行业的管惕程度更高。经济不景气时,快餐行业更为繁荣。

  • 人们讨厌失业和消费下降。

  • 经济衰退长期影响衰退期间毕业的学生的长期收入和发展

经济衰退:经济增长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的时期。连续两个季度实际 GDP 下降。

经济萧条:非常严重的经济衰退(1928-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潜在产出(潜在GDP):一个经济体可持续的最大产出(实际GDP)(可持续:实现潜在产出的过程中,不能出现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过度使用,例如工人长期工作超过12小时,机器24小时运行不维修,就是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过度使用)

真实 GDP 波动的来源:潜在产出发生了变化(某个生产力实质发生了提高,例如换了汽车速度变快),或者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发生偏离(由于外部原因造成短期实际产出超过潜在产出,例如某条路突然不堵塞了,开车速度变快)。

产出缺口:实际产出 - 潜在产出,可能是正向或者负向的缺口。

---

经济扩张:经济增长率高于正常水平。

经济繁荣:特别强势长时间的经济扩张。

---

经济波动是否存在周期?实际上,经济波动在长度和严重程度上不存在明显周期,没有显著的规律性。

经济波动的原因

  • 内部波动(经济内部存在不确定性,生产周期,政治选举周期,对应的政府支出和政策变化);混沌理论:经济由一组数学公式描述,对应的数据表面上看是随机的,实际上是有规律的。

  • 外部冲击(经济内在稳定,存在外部冲击)。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凯恩斯主义,强调需求的冲击,我们本课程重点学习:外部冲击如何影响经济以及对应的政策措施;研究短期经济波动存在困难(整个经济体短期经济数据不足)

13.凯恩斯主义

重点

凯恩斯主义提出的背景:苏联计划经济的挑战(苏联经济 1920 - 1930 年代迅速崛起,计划经济发展迅速)美国市场经济出现大萧条,当时主流的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总供给,所以需要研究新的经济策略。

凯恩斯主义:

  • 总需求对产出和就业,在短期有很大的影响。

  • 总需求不一定等于产能。

  • 私人部门个体的决定,有时会导致缺乏效率的宏观经济后果 (衰退) 。

  • 政府应运用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 提倡一种混合经济 : 私营积极为主体,萧条期间辅以政府干预。

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 对宏观经济政策有巨大影响。

  • 在 1936 到 1973 年间成为标准的宏观政策。

  • 在 1970 年代出现滞涨后受到质疑。

  • 在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再次成为主要的政策选择

凯恩斯模型的三个等式:

  • 总需求 = 消费 + 投资 + 政府支出 + 净出口

  • 消费 = 自发消费 + 边际消费倾向 * ( 总产出 - 税收 )

  • 总产出 = 总需求

主要概念

  • 自发消费:和现在收入不相关的消费(例如不管现在有多少收入,每天三餐是必须的自发消费)

  • 引致消费:和税后收入相关的消费(税后收入增加,可以去海滨度假)

  • 边际消费倾向:税后收入提高后,消费随之增加,这个比例就是编辑消费倾向(0-1之间)有钱了敢不敢花,衡量额外收入带来的消费变化。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两条线,交点就是需求和产出平衡点。

红色的是总需求 = 总产出,短期内我们认为这个是固定相等的。

蓝色的是一次函数,可以看出自发支出,编辑消费倾向会影响总需求曲线。

动物精神

凯恩斯强调人的行为对需求的影响。

动物精神:“即使除去投资带来的不稳定,依然存在人性特点带来的不稳定,即我们多数的主动行动,取决于瞬间的乐观,而不是道德的、享乐的、或者经济的数学期望。我们行动的完全后果要在未来很多天里才会展现,这些行动的决定中,也许大部分只能被理解为动物本能的作用,也就是一种自发冲动而不是无为带来的结果,这种决定并非来自对收益数量的概率加权平均。

经济衰退时,政府的调节措施 :

  • 提高政府支出,可以去补足私人支出的不足

  • 通过减税方法,提升自主的支出水平。

凯恩斯模型的两个假设:

1、模型中没有价格:假设价格是企业预先决定的,因此模型不能用于讨论通货膨胀。

2、没有产能限制:供给能够满足需求的变化。

在经济萧条或者衰退时,满足这两个假设,可以使用凯恩斯模型(经济泡沫时,通货膨胀较多,产能不足,模型局限)

总结:经济衰退时,政府的政策可以调节总需求,缓冲经济衰退带来的冲击。

14.财政政策

财政开支乘数

财政开支乘数:衡量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财政开支,包括政府采购和减税)对总产值的影响。数据越大,说明财政政策对总产值的影响越大。

政府采购:可以直接影响总产值

政府减税:资金先转移到居民手里,然后进一步传到到需求端,影响总产值(因为存在边际消费倾向,实际消费数量通常小于减税资金),所以政府减税没有政府采购拉动产值明显。

不同学者认为,财政开支乘数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罗默 ( Christina Romer ) 教授 ,奥巴马的前经济顾问小组主席,使用的乘数大小为 1.5到 1.6 。

  • 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认为边际消费倾向及乘数很小,因为一次性的收入增长对消费的影响不大。

  • 哈佛教授巴罗 ( Robert J. Barro ) 认为和平时期乘数基本为0 。

  • 新古典主义传统下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很小。

一些假说认为有效性较小

永久收入假说

  • 消费者在决定消费水平的时候,考虑的是长期的收入分配问题。

  • 消费者希望把消费平均分配到每年里面。

  • 一次性的收入变化,对人一生的收入影响很小。

  • 财政政策,对具体的个人的消费和其他需求的拉动是很小的,支出的乘效接近零。

挤出理论

  • 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获取资金,然后进行政府采购。

  • 提高了市场的利率,提高了居民和企业的融资能力。

  • 从而抑制了居民和企业的消费能力。

  • 结论:政府支出,挤出了居民和企业的支出,总支出变少。

家庭部门的预期:如果政府发行债券,获取资金,但是不会缩减政府开支。那么消费者相信未来政府还会增税获取资金,所以对短期的消费没有任务的反应。所以这种假说认为,政府的财政支出对经济拉动作用忽略不计。

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

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资本存量,提高潜在产出水平。

减少劳动所得税和资本所得税,能刺激资本和劳动的供给。

有些经济学家强调减税的供给作用,并不强调对需求方的拉动。

财政政策的不灵活

进行大型财政扩张时,需要进行一系列论证(持续5年)所以实际的生效时间和调研的时间就存在差异。

总结

财政支出乘数衡量财政政策的效果

不同经济学家对财政政策的效果大小的争论:有提升和拉动作用,但是拉动程度有争议

15.货币定义及货币数量论

第四部分:货币

货币:交换中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资产,例如纸币,黄金。

货币形态和发展

  • 早期货币:商品货币(贵金属)有内在价值

  • 现在货币:法定规避(纸币)政府按照法律发行的货币 无内在价值,政府没有把法定货币兑换成实物的义务

  • 未来货币:数字货币

货币的功能

  • 交换媒介 避免了物物交换的不便

  • 记账单位

  • 存储价值(退出流通的货币具有储存价值,名义回报率是0)

中国货币统计口径

  • 基础货币 MB:人民银行发行在外的货币

  • M0:流通中的货币

  • M1 = M0 + 单位活期存款(支票)

  • M2 = M1 + 企业定期存款 + 储蓄账户存款

货币数量论

通货膨胀,和货币数量密切相关,如果货币流通速度 V 和产出 Y 相对稳定,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比增加。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

货币供给与 CPI 的关系

1959年到1980年,美国货币供给量和CPI,这两个变量都是上升的。换算成系数,1959-1980 期间比例是基本不变的,说明新增的货币供给进入了市场流通,造成了 CPI 同步上升。

1980 年后,M1 和 CPI 的关系不是很密切,CPI以一个比较稳定的速度在上行,货币供给量出现了起伏。

2008年之后,M1 有一个非常快的上升,但是 CPI 没有明显上升。内部原因时,新增发的货币,没有到美国国内市场,而是流入了其他国家中进行了投资等,所以 CPI 基本稳定。

上面的变化,说明某些场景 货币数量论 不是很适用。这个等式的前提是,货币流通速度稳定。实际上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了,存在跨国之间单向的流通情况。

总结

货币是任何在交易中被广泛接受的一般等价物。​

直观上,货币供给越多物价越高。​但是这个关系不是简单的成比例增长,具体要看货币的流向。​

16.货币银行与货币创造

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居民企业

货币 = 流动中的现金 + 存款

银行的贷款业务,可以把存款按照比例进行放贷(取决于准备金率),扩大了货币规模。

准备金率 = 银行准备金 / 存款

举例:准备金率10%,A企业有100万存入,B企业贷款90W,那么货币总量就是 190W。如果B企业继续存款90W,一直进行,那么原始金额100万,最后总货币量就是 1000万。——贷款创造货币

中国的主要货币工具:利率和准备金率(大型14.5,小型12.5准备金率)

准备金率的风险:出现挤兑时无法兑现,银行和企业受损——解决策略就是存款保险,2015年出台,个人在某个银行50万。

17.历史上的货币政策

历史上(1980年前)的货币政策: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

金本位

金本位:使用含金的硬币,或者是以黄金支持的纸币,作为货币的货币体系。

1、世界上最常见的货币制度,是一种汇率制度。

2、不同货币之间按照含金量进行交换

3、中央银行的存在并不是必须的,私人的机构能够确认货币中的含金量。

金本位下,价格不是保持高度稳定的。

根据 P = MV / Y,价格 = 流动中货币 * 货币流通速度 / 实际产出,价格会变化。

例如通过重新铸币降低金含量,增加了货币供给。如果货币增量超过实际 GDP 增长,会出现通货膨胀。如果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实际中的黄金货币供给增长的速度,可能出现通货紧缩。所以,金本位下,价格不是完全高度稳定的。

PS:通过其他资料可以看出,金本位下,如果货币含金量基本不变,或者按照黄金为标的物发行纸币,那么中长期经济比较稳定。如果各国政府完全发行纸币,没有固定的锚定物,通常会造成纸币滥发,通货膨胀(纪录片《货币》)无监督的发行货币,这是政府最快解决财政危机的方案。

一战后金本位逐步退出主流经济体系:一战期间,交战国停止了互相贸易,金本位市来的稳定汇率不再重要。交研国企国内实行贬值来征收铸币税。在一战后,很多国家试图回归金本位。但不久后,大萧条冲击了世界经济。在金本位之下,中央银行无法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 ,刺激经济。坚持金本位的国家付出了沉重代价 : 放弃金本位的国家 1935 年的产出比 1929 高 26% 。坚持金本位的国家经济复苏要了晚很多。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本位

以美元为中心建立的货币体系。美元盯住黄金 : 金价为 35 美元 1 和需司。其他主要货币盯住美元。美国政府有义务将体系内其他政府和央行的美元换成黄金。普通居民不能把美元兑换成黄金。

美国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货币政策自主。

在 60 年代,伴随着越南战争,美国的货币供给上升,推高了通货膨胀。无法相信美元的价值仍然和黄金保持35:1的比例。1971 年 8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结束了美元和黄金的可兄换性 ,终结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货币数据论/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者主张

  • 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增速应该等于实际 GDP 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目标.

  • 不能将货币政策用于管理其他经济目标, 如 GDP 和就业。

  • 不实行金本位

  • 欧洲央行规定货币供应量应该以4.5% 的速度增长。

18.现代货币政策

现代货币政策:名义利率调控经济

目前多数国家,中央银行使用名义利率,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的工具,来调控经济。

名义利率:名义上的贷款利率

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 - 通货膨胀率

泰勒法则

中央银行,使用名义利率,来调控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基本原理。通货膨胀率短期内是稳定的,所以降低名义利率,也就可以降低实际利率。实际利率降低——个人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消费意愿提升——需求增加——总产出和物价上升。

约翰泰勒:

如果通货膨胀高于目标 1% ,把名义利息提高1.5% 。

如果 GDP 增长比潜在增长率遍高于 1% ,把名义利息提高0.5% 。

如果通货膨胀低于目标 1% ,把名义利息降低1.5% 。

如果 GDP 增长比潜在增长率低于 1% ,把名义利息降低0.5% 。

具体实施

12是常规的货币化政策,34是非常规的货币化政策

1、央行设定目标利率:如果利率高于目标,央行将增加货币供给。如果利率低于目标,央行将减少货币供给。

2、公开市场操作:如果目标利率接近0,央行可以印钞,并在公开金融市场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央行票据,同业存单),影响货币供应。央行用货币购买国债,增加市场的货币流动量,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国债逆回购)。名义利率的下限是0(贷款利率下限是0)

3、量化宽松 QE:解决名义利率达到零之后,如何进一步使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问题。央行的目标利率变成零之后,仍然有很多其他利率高于零,因此央行仍然可以通过发行货币的方法来降低其他的利率,和刺激经济的发展。

量化宽松的运作原理:

  • 额外的货币和信贷供给降低目标利率以外的其他的名义利率。

  • 目的是银行增加贷款的友放,实现信贷宽松。

  • 同时,资产价格迅速上升,拥有金融资产的居民财富上升,提升消费。

目的:解决名义利率达到零之后,如何进一步使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问题。

理解:央行的目标利率变成零之后,仍然有很多其他利率高于零,因此央行仍然可以通过发行货币的方法来降低其他的利率,刺激经济的发展。

实施:央行通过购买国债或者其他金融资产的形式来实现货币的发行。

4、前瞻指引:美联储开会透风

规划未来的消费和投资时,不仅关心当前一个季度或者一年的利率水平,也关心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利率水平。

如果能够让居民和企业相信未来的利率会维持在一个低的水平 ,就可以促进居民和企业去借更多的钱进行消费和投资。

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很难估计量化宽松和前瞻指引对 GDP 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考察量化宽松和前瞻所引友挥作用的两个中间渠道 : 利率和资产价格。

例如:美联储开会宣布,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当前 0——0.25%的利率不变。对于美股就是长期利好,保持了标普500指数多年的稳定增长。

19.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框架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J411i7ip?p=18\&vd_source=2d5bdee7ea59486ed4aa4a9b10020224

引入通货膨胀后,谈论凯恩斯主义的全面模型

这个小节介绍,在通货膨胀影响下,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变化;下一个小节分析,在通货膨胀影响下,对应供需政策选择。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在引入对通货膨胀的讨论后,需要一个比简单凯恩斯模型更全面的模型。包括财政政策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政策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均衡。

核心部分:主要变量 : 产出和通货膨胀 ( 或者价格 ),价格和通货膨胀在模型中的等价关系。今年的价格指数是103,而去年的价格指数是100,今年的通货膨胀率是3%。

主要变量 : 产出和通货膨胀 ( 或者价格 )

短期总供给曲线 ( AS ) 向上倾斜

短期总需求曲线 ( AD ) 向下倾斜

长期总供给曲线 ( LRAS ) 垂直于横轴

对应三种情况:

产品价格上升速度 > 预期通胀率,企业认为是需求变强,增加产量 ( > 正常产能 )

产品价格上升速度 = 预期通胀率,企业认为是需求正常,产量 = 正常产能

产品价格上升速度 < 预期通胀率,企业认为是需求变弱,减少产量 ( > 正常产能 )

短期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实际通胀 > 货币当局目标,居民财富缩水速度加快,需求量下降

实际通胀 = 货币当局目标,居民财富缩水速度正常,需求量正常

实际通胀 < 货币当局目标,居民财富缩水速度降低,需求量上升

长期总供给曲线 ( LRAS ) 垂直于横轴:长期中货币因素不能主导经济的产出 ( 即货币中性 ) 经济的产出 = 潜在产能

经济均衡:分成短期均衡+长期均衡

20.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的政策选择

01 经济对冲击的反应

影响短期需求的因素:出口、自发消费等因素影响需求,改变需求曲线 AD 的位置

影响短期供给的因素:原油价格,自发消费等导致通货膨胀,改变短期的供给曲线AS的位置;企业的通货膨胀预期,改变短期的供给曲线AS的位置。

02

企业预期通货膨胀上升 一生产意原下降 一短期的总供给曲线向左或向上移动

企业预期通货膨胀下降 一生产意愿上升一短期的总供给曲线向右或向下移动

03

影响短期需求的因素:出口、自发消费等因素影响需求,改变需求曲线 AD 的位置

影响短期供给的因素:原油价格、天气等导致通货膨胀,改变短期的供给曲线AS的位置。企业的通货膨胀预期,改变短期的供给曲线AS的位置。

影响长期供给的因素:长期的技术和制度变化带来的长期供给的改变。

04 如何应对冲击?

政府政策可以干预,或者政府政策不干预,市场出清

政府介入经济

财政政策: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将总需求移回到原来的位置

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加总需求.

21.汇率

国际经济部分

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包括:商品贸易、投资(跨国证券投资)、个人旅游。

国际收支账户:统计一个国家和其他地区的交易。

汇率: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对不同的货币进行兑换时使用的比价。

双边名义汇率: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之间货币兑换的比例。用本国货币计价的外币价格(1美元=7人民币)

双边实际汇率:两国的贸易中,影响短期贸易优势的校正过价格差别的汇率。

使用货币市场汇率波动比较大,使用购买力平价汇率波动较小,衡量的更准确(PPP)

购买力平价汇率的用途:对于有些国家,购买力平价汇率是市场汇率在长期中的合理估值。购买力平价汇率可以帮助我们对比不同国家的实际产出水平。

22.汇率理论

先分析美元对欧元的汇率,可以看出基本在某个范围波动

基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

基于贸易

购买力平价:合理的汇率,应该让同样数量的一种货币,在不同国家拥有相同购买力(7元人民币和1元美元的购买力相同)。例如美国和加拿大,交流便利,物价趋同可能性较大。

相对购买力平价:一个国家通货膨胀率较高,其货币应该贬值。

一个国家的通胀率 - 美国的通胀率 = 这个国家的汇率况美元的变化率

基于资本流动

利率平价

23.汇率制度和国际宏观政策

国际上的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港币欧元,和美元汇率基本固定

2、浮动汇率:美元,加元,英镑

3、鉴于两者之间:人民币,新元

中国的汇率制度:中国实行的是一种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对美元汇率每日交易区间最大达到 : ±3%

中间价 = 收盘汇率(市场供需) + 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其他国家汇率对美元的走势,美元指数) + 逆周期调节因子(过滤市场情绪的过度波动)

这三个条件不可能同时满足,最多满足两个条件,不同经济体选择不同的政策


Last update: November 9, 2024